发布日期:2024/2/22 氮化镓差排
发布单位:iST宜特
对比前两大类半导体材料,第三类半导体氮化镓因工艺原料关系,易产生大量的差排缺陷,而差排的密度和种类,又是影响组件功能的一大要素。如何解析差排类型,并将差排的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是第三类半导体发展的重要关键。目前产业中即使能检查出差排密度,但仅有TEM才能解析出差排类型,究竟TEM是运用什么原理来解析的呢?
氮化镓差排
现在最夯的第三类半导体,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为主,这两者亦是高频通讯组件和功率半导体组件的二大材料。过去受限于部分材料取得不易且昂贵等因素,主要应用领域仅局限于国防、航天等,近年因半导体技术进展、成本下降,而逐渐普及化应用到工业、汽车与消费性电子产业。
相较于其他的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因有着耐高压高温、低电阻、极佳的导电和导热性,体积小、能耗也小,在全球这波净零碳排的趋势推升下,市场研究公司Yole预测氮化镓(GaN)的市值将从2022年的1.84亿美元,成长到2028年20.4亿美元。但氮化镓的一大缺点就是,单晶内的差排晶体缺陷密度远高于其他半导体单晶,而后续组件发生漏电流的机率是否提高而导致功能异常,取决于氮化镓单晶内的差排密度和类型。
目前,TEM(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简称TEM)中的双束绕射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辨别差排类型的微奈米材料分析技术。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分析氮化镓单晶内的差排类型。进一步讨论氮化镓的差排种类分析之前,先介绍差排的基础概念和TEM分析差排型晶体缺陷的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用TEM分析氮化镓晶体内的差排。
氮化镓差排
氮化镓差排
一、差排的基础概念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固态无机材料分为二大类型,晶体(crystal) 和非晶质(amorphous)。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原子的排列方式。非晶质固体中的原子排列没有规则性,或者说只有短程(小于2奈米)的规则性,典型的材料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玻璃,所以非晶质也常被称为玻璃相(glass phase)。晶体固体中的原子排列则在三度空间中具有长程的规则性排列,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固态无机材料,如金、银、铜、铁、铝等都是晶体固体。晶体固体材料又可分为多晶固体材料和单晶固体材料,前述的金、银、铜、铁、铝都属多晶固体材料,而硅晶圆则是最代表性的单晶固体材料。单晶固体材料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础,从第一类半导体至第三类半导体组件[1]都必须使用单晶基板制造半导体组件。
第一类半导体材料为硅和锗,由于晶圆提炼技术成熟,单晶芯片中的缺陷密度非常低,通常只有零度空间型的空缺(vacancy)缺陷,一度空间型的差排(dislocation)缺陷浓度近乎零。第二类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等的晶圆质量和硅晶圆质量相同,差排缺陷浓度也近乎零。到了第三类宽能隙半导体材料,其中之一的氮化镓(GaN),因为晶圆成长技术困难,改用磊晶成长的方式制造氮化镓半导体单晶[2]。目前生长氮化镓磊晶层的单晶基板以蓝宝石(sapphire)基板为大宗,二者之间的磊晶关系为(-1010)GaN // (1-2 1 0)sap,(1 -2 1 0)GaN // (10 -10)sap。蓝宝石的(10 -10)和(1-2 10)的晶面间距分别为0.1374 nm和0.2379 nm,而氮化镓的(1-2 10)和(-1010)的晶面间距分别为0.1593 nm和0.2759 nm,因透过异质材料基板生成结晶,氮化镓磊晶层和蓝宝石基板之间有接近16%的晶格失配(lattice mismatch),为了松缓如此大的应变产生的应力,氮化镓磊晶层和蓝宝石基板的界面产生大量的差排缺陷,并延伸至整个氮化镓磊晶层[3]。氮化镓磊晶层内的差排密度和差排种类亦成为一重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主题。
二、差排种类与博格向量
图1显示一完整无缺陷的晶体示意图,晶体中所有的晶格(或原子)整齐排列,没有错位的晶格(或原子)。在此完整晶体的任一截面,以任一原子为起点,先向右前进m个原子位移,然后向下前进n个原子位移,再向左前进m个原子位移,最后向上前进n个原子位移,会回到原来的原子位置,行进路径形成一封闭的回路(loop),如图2(a)所示。如果前述的回路中含有一排和回路平面垂直的错位原子时,则路径的终点和起点不同,如图2(b)所示,必须再加上一个原子位移才能回到起点。此种错位的原子称为刃状差排(edge dislocation),因为这多出的一排原子,就像一薄片刀刃镶嵌在晶格中,而连接回路终点和起点的向量定义为博格向量(Burger’s vector)[4, 5]。刃状差排的差扁平电缆(dislocation line)和博格向量垂直。图2(c)中的差扁平电缆是晶体中已位移区域和未位移区域的分界线,和连接回路终点和起点的博格向量平行,此种差排称为螺旋差排(screw dislocation),因为沿回路走一圈,前进一晶格,好像转动螺丝一般。
图1: 完整晶体示意图,晶格(或原子)排列整齐。(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图2: 横截面差排模型示意图。(a) 完整晶格,封闭回路; (b) 刃状差排,开放回路 ; (c) 螺旋差排,开放回路。b为博格向量。(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刃状差排中,多出来的一排原子对邻近的原子会产生推挤,原子间形成压应力(compressive)的应力场;而在此排原子正下方的邻近原子,因为原子间距被扩大,所以原子彼此产生拉应力(tensile),以期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二种应力场都和博格向量大致平行,但是和差扁平电缆垂直,如图3(a)所示。而在螺旋差排中,造成晶格位移的应力场和博格向量平行,同时也和差扁平电缆平行,如图3(b)所示。图3中的R代表应力方向。这些应力场使差排邻近的晶格产生局部扭曲,改变晶格面和入射电子束的夹角(如图4所示),绕射条件也因此随着改变,使其TEM影像产生明暗变化,因此在TEM影像中看得到差扁平电缆的存在。这种因绕射条件改变而产生影像明暗度变化的机构称为绕射对比。在TEM观察中,倾转试片会使差排邻近变形的晶格面和附近未变形的晶格面的绕射条件同时改变,在某些角度下,二者的绕射条件差异不大,此时差排和邻近基材的明暗度相同,而无法区别,在影像上相当于消失不见(invisible)[6],这是TEM分析差排的重要绕射条件,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讨论。
图3: 差排模型和应力场示意图。 (a) 刃状差排,应力场和博格向量平行,和差扁平电缆垂直;(b) 螺旋差排,应力场和博格向量平行,和差扁平电缆亦为平行。(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图4: 差排附近变形的晶格面与入射电子束夹角变化示意图。θ1是未变形的晶格面与入射电子束的夹角,θ2和θ3则是变形的晶格面与入射电子束的夹角。(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三、双束条件(two beam condition)和差排的不见性(invisibility)
晶体的TEM电子绕射条件有三大主要类型: 正极轴条件(exact zone condition),双束条件(two beam condition) ,和运动学条件(kinematic condition)[4 ~ 6],三者的典型选区绕射图案如图5所示。因为穿透电子束恒存在,双束绕射条件意指绕射图案中只剩下一个绕射点,其他绕射点都消失。此绕射条件主要用来分析晶体缺陷,因为此时TEM影像的操作向量(operating vector),或称g向量(g vector)只剩下唯一, 大幅简化TEM影像明暗变化的操作机构。
图5: 三种典型的选区绕射图案。(a)正极轴条件(exact zone condition),(b)双束条件(two beam condition) ,(c)运动学条件(kinematic condition)。(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当g向量和差排的应力场垂直时,g向量和差排引起的晶格位移R的内积为零。此时差排的明暗度和附近未变形的基材晶格相同,如同忍者的隐形手法一般,差排在TEM明场影像中消失不见[6],图6所示,在图6(a)左上角白色箭头指向的差排,在图6(b) 中消失不见[7]。
图6: 双束绕射条件下,硅基板的TEM明场影像。(a)差排可见(白色箭头指处),(b) 差排不可见(白色箭头指处)。TEM明场影像下方是对应的CBED (Convergent Beam Electron Diffraction,会聚束电子绕射 )绕射图案,黑色箭头是伯格向量。[7] (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四、蓝宝石基板上氮化镓磊晶层内的差排分析
图7是一组典型的双束绕射条件下的GaN/ sapphire TEM明场影像。图7(a)的g向量是[1 -100],而图7(b)的g向量是[000 -1],二个g向量互相垂直。二图像中各有一对黑白的箭头,用来标示二图像的相关对应位置。比较图7(a)和图7(b),可以明显看出在图7(a)中标示 “E”的差排在图7(b)中都消失不见,这些消失不见的差扁平电缆平行g向量[0001],而其应力场则垂直[0001]。根据图3中差扁平电缆和应力场的关系,可以推论这些差排是刃状差排。
图7: 双束绕射条件下GaN/Sapphire的TEM明场影像。(a) g 向量为[1 -100],(b) g 向量为[000 -1]。TEM明场影像右下角镶嵌入对应的选区绕射图案(SADP)。(图片来源:宜特科技)
随着氮化镓的应用日益多元,全面掌控氮化镓的差排质量,对后续组件功能影响至为关键。目前,虽然市面上亦有其他可大量扫描差排密度的仪器,但要进一步深层分析氮化镓的差排密度和类型,TEM双束绕射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辨别差排类型的材料分析工具。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此分析技术,要进行足量的差排分析以达到统计学上的要求,并归纳出差排类型和密度对组件质量的因果关系,仍需持续累积大量TEM影像拍摄和分析工作。虽然耗时,但是对于深入了解氮化镓单晶的性质和影响因素,乃是非常重要的前瞻研究。
宜特材料分析实验室在半导体工艺、先进封装领域上耕耘已久,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成功案例。本文与长久支持宜特的您分享,若有相关需求,或是对相关知识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欢迎洽询 marketing_tw@istgroup.com。
参考文献:
[1] Julissa Green,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ree Generations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2023. https://www.sputtertargets.net/blog/introduction-to-the-generations-of-semiconductors.html
[2] Shuji Nakamura, Stephen J. Pearton, and Gerhard Fasol, in “The Blue Laser Diode, The Complete Story”, chapter 4, publish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leberg, New York, 2000. ISBN: 3-540-66505-6
[3] Fernando A. Ponce, “Microstructure of Epitaxial III-V Nitride Thin Films” in “GaN and Related Materials”, edited by Stephen J. Pearton, published by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USA, 1997. ISBN: 90-5699-517-0
[4] 鲍忠兴和刘思谦, 近代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实务, 第二版, 台中: 沧海书局, 2012. ISBN: 978-986-5937-22-5.
[5] G. Thomas and M. J. Goring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Material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79). ISBN: 0-471-122440-0
[6] David B. Williams and C. Barry Carter,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scopy, part 2, Plenum Press, New York (2007). ISBN: 0-471-122440-0
[7] J. S. Bow and Speed Yu, “Depth Measurement of Dislocations in Si Substrate by Stereo TEM,” Proc. ISTFA, 233-23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