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8/19 EBSD晶体结构
发布单位:iST宜特
你知道吗?在材料分析的领域里,电子显微镜不只会「拍照」,还能「看懂」每一颗晶体怎么排列、怎么转向。
EBSD晶体结构
这项技术叫做EBSD(电子背向散射绕射),透过一张张充满神秘条纹的影像,来破解晶体的取向密码。而此技术,不只是学术研究的利器,更已被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工艺分析上,例如在Through Glass Via(TGV)、Hybrid Bump等高阶封装结构的研究中。
之前的宜特小学堂,我们曾经介绍了晶体结构对于材料性质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如何透过材料分析掌握先进封装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阅读更多: 想确保半导体先进封装可靠性? 材料晶体结构你掌握到了吗)。相较于前文,本期宜特小学堂,以更白话的方式解释EBSD的运作系统,包括图像撷取、条纹辨识与索引,以及影响准确度的关键因素,带你一步步了解:EBSD是怎么从条纹「看出」晶体方向的? 从 EBSD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它如何透过Kikuchi条纹(菊池条纹)辨识晶体方向。
EBSD提供了一种能够「看进材料内部」的方式,透过晶粒取向、晶界类型、残留应力等数据,帮助工程师更有效掌握工艺变异与潜在失效风险。
首先,在做材料分析时,我们时常听到「晶体取向」这个词,你知道吗?晶体排列的方向,其实会影响金属的机械强度、半导体的导电度、甚至关系到组件是否会失效! 这项技术其实是根据一张张电子条纹图样,来还原每一个晶体的方向,就像法医能从指纹判别身分,EBSD也能从电子条纹推算出晶体的方向。本文就带你了解 EBSD 是如何「看懂」晶体取向的!
EBSD晶体结构
EBSD晶体结构
一、条纹背后的秘密:Kikuchi Bands是什么?
当高能电子束照射在倾斜的样品表面时,部分电子会被晶体内的原子排列散射,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Kikuchi bands。这些条纹的排列与角度,正是晶体取向的指纹。
如果你曾经看过阳光照进玻璃吊灯后在墙上散出的条纹,那其实就是光线与晶体表面的互动所造成的现象之一,Kikuchi bands就是类似的概念,只是它是电子与晶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条纹几何≠噪声,而是晶面的投影
EBSD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看到」晶体,而是透过数学计算出来的。每一条Kikuchi band都是对应一组晶面,例如:(100)、(111)、(200)等。如果能从图样中辨识出三条以上互不平行的band,即可推导出这颗晶体在空间中的实际旋转方向。
换言之,每一张绕射图样EBSP(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Pattern),就像是晶体写给你的「几何信件」,我们只要解读band的几何,就能知道这颗晶体的方向。
三、解碼条纹:如何从Kikuchi Bands得知晶体取向?
四、EBSD的准确度取决于什么?
EBSD的准确度取决于以下三项:「扫描分辨率」和「条纹清晰度」和「索引参数设定」。
(一) 扫描分辨率:若电子束扫描步径(step size)太大,小晶粒将会被误判或是忽略,影响晶粒尺寸统计的正确性(图二)。
(二) 条纹清晰度:样品制备阶段需要将观察面处理到非常平整,若表面太过粗糙、太脏或有氧化层,那怕只是些微的刮痕,都会影响到条纹的质量,导致结果无法辨识或是误判。
就像标示在下图的BC及IPF图的带状及点状的痕迹,分别为刮痕及研磨料填塞,也有刮痕塞入研磨料的混合状况(图三)。刮痕造成的些微晶格扭曲并不是结晶内部的真实状况,填塞物质可能误判为析出相,需要额外用成分分析除错,增加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三) 索引参数设定:错误的材料及结构参数会导致误判(mis-indexing),导致相鉴定时部分晶体结构无法正确标定(图四)。
以上这些条件是确保EBSD在实际应用中,能提供稳定且准确数据的基础。透过绕射条纹解析及索引,研究者得以进一步探讨晶体结构对于材料性质的深远影响。
下一期宜特小学堂,我们将进一步聚焦EBSD技术在TGV工艺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透过 EBSD判读晶粒结构、残留应力与裂纹形成的关联性。从学理走进现场,带你看见晶体结构如何牵动封装可靠性的命运!
若您有相关需求,或是对相关知识想要更进一步了解细节,欢迎洽询联络窗口 | 林博士/ Weijui | 电话:+886-3-5799909#6166 | email: web_ma@istgroup.com; marketing_tw@ist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