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技术文库 关于TEM材料分析你不知道的事,五大案例揭开TEM的暗黑功能

关于TEM材料分析你不知道的事,五大案例揭开TEM的暗黑功能

首頁 技术文库 关于TEM材料分析你不知道的事,五大案例揭开TEM的暗黑功能

关于TEM材料分析你不知道的事,五大案例揭开TEM的暗黑功能

by ruby

发布日期:2023/7/27 TEM暗场影像
发布单位:iST宜特

鲍忠兴博士,人称鲍博,但他笑称自己为「鲍伯」,享誉国内外的材料分析专家。40多年来深耕于TEM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着有《近代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实务》一书,只要研读过穿透式电镜的初学者和工程师很难不认识他。这40多年间,鲍博使用过的TEM型号高达十几种,分析过的材料也遍及金属、精密陶瓷、半导体组件、生医材料,以及玉石和汝窑等古物。这次,见证了TEM进化史的鲍博,将集结他的毕生功力,用最生活化口语的方式,为你开讲!

TEM暗场影像

TEM鲜为人知却非常好用的功能,你都知道吗?
如何从TEM至少8种影像分析技术中选择与组合,以达成有效率又有效的材料分析?
TEM暗场影像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廿世纪中叶以来研发奈米材料的最重要材料分析仪器,可以同时分析奈米材料的大小与形貌,晶体结构,和成份至约二奈米的范围,2015年后甚至同时到达原子级的分辨率。1990年以前,TEM依其主要功能被划分成三大类型:传统TEM (conventional TEM, CTEM),分析式TEM(analytic TEM, AEM),和高分辨TEM(high-resolution TEM, HRTEM) [1 ~ 5]

如今TEM的性能与功能已远超1990年代的TEM。现代TEM都兼具优于0.2奈米高分辨和STEM的功能。现今一般商售TEM/STEM系统拥有的常用材料分析技术如图1所示[6],依厂牌和选配的不同,至少都有8种影像分析技术和有5种绕射分析技术,EDS和EELS成份分析则都是以能谱影像(spectrum image)技术为主,后续数据处理再萃取出局部微区的能谱,分析其对应的组成元素,或直线浓度变化曲线(line profiles),或元素映像图(elemental map)。面对如此多的分析技术,如何选择与组合,才能进行有效率的有效TEM材料分析呢?

TEM暗场影像 现代TEM/STEM系统拥有的常用材料分析技术

图1: 现代TEM/STEM系统拥有的常用材料分析技术。粉红色区块的TEM分析技术只有少数特殊TEM实验室拥有。[6]

目前大部份的分析以TEM/STEM明场影像(Bright Field, 简称BF)、STEM暗场影像(Dark Field, 简称DF)、高分辨影像(High Resolution, 简称HRTEM),和EDS成份分析的组合为主。这样的TEM分析技术组合已能满足目前绝大多数半导体组件分析的需求。TEM材料分析产业的TEM工程师也在例行性的工作环境中,对这几种分析技术熟练到了相当的境界。本文不探讨这些常用TEM分析技术,而将讨论一些较不一样的材料分析案例,及其是如何选用不同的TEM分析技术来完成分析的需求。这些TEM分析技术,未来在其他半导体材料系统或其他材料系统都有可能会用得到。

TEM暗场影像

TEM暗场影像

一、揭开暗黑骑士的特异功能,TEM暗场影像案例分享

目前的TEM分析常用到STEM暗场影像,但是很少用到TEM暗场影像。同是暗场影像,但是二者的影像对比主宰机构不同,STEM暗场影像以原子序对比为主,绕射对比为辅,而TEM暗场影像的对比机构则是以绕射对比为主。接下来的四个案例,阐述TEM暗场影像在这类型材料分析的优点。

  • 案例一:明场影像看不清楚的奈米晶粒,换成TEM中央暗场影像即粒粒分明

    当多晶材料的晶粒数倍小于试片厚度时,TEM明场影像中的晶粒将会重迭,很难分清楚界线,导致量测晶粒大小的困难。若改用TEM中央暗场(center dark field, 简称CDF)影像,虽只有部分的晶粒成像,但是原本在TEM明场影像中重迭而不可分清楚的晶粒,即可变成粒粒分明,如图2所示。另外,因为这些晶粒的组成相同,若用STEM 高角度环形暗场 (High 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简称HAADF),晶粒的亮度会几乎一样,导致无法区别个别晶粒的大小。

    TEM暗场影像

    图2: 奈米材料的TEM影像。(a)TEM BF影像;(b)&(c)TEM CDF影像。

  • 案例二:TEM中央暗场影像下,清楚的非晶质雷射标记

    在某些特别的材料系统,使用CDF影像拍摄非晶质相有其独特的优点。以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光盘片为例, DVD的纪录层是一层由奈米晶粒构成的金属薄膜层,用适当能量的激光束扫描特定位置之后,即在金属薄膜层上形成一些非晶质的雷射标记。由于非晶质相和奈米晶粒金属相对雷射光的反射率不同,这些不同长度的雷射标记可以编译成影音频号或计算机的存储数据。

    图3显示一组DVD纪录层的TEM分析影像和对应的选区绕射图案(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pattern, 简称SADP),图3(b)的SADP中黄色箭头指处的扩散型绕射环来自非晶质相的雷射标记,其他直径较大的绕射环则是来自奈米金属晶体的绕射环。选用最小的物镜光圈,大小如SADP中的红色圆圈,让部份第一环(扩散环)和部份第二环的绕射电子通过成像,形成如图3(c)的CDF影像。此CDF影像中的明亮相可区分为二类型,白色的奈米晶粒和灰色的雷射标记。记录层中的奈米晶粒,当其所属的绕射点通过物镜光圈则呈白色,所属的绕射点没有通过物镜光圈的则呈黑色。非晶质相雷射标记则全部呈灰色,而且亮度几乎都相同。因为影像对比的关系,雷射标记的轮廓在图3(c)中比在图3(a)中更明显。

    TEM暗场影像下,清楚的非晶质雷射标记

    图3: DVD光盘片纪录层的TEM分析。(a)BF像;(b)对应的SADP;(c)CDF像。[7]

  • 案例三:藉TEM中央暗场影像,可从材料分布判断出非晶质相

    用气溶胶沈积法(aerosol deposition)沉积的钛酸钡厚膜,经X光绕射(XRD)分析后,鉴定出在刚沈积(as deposited)的钛酸钡厚膜中有非晶质相的存在,经过高温退火处理后,这些非晶质相全部结晶化。从TEM明场影像可以估算大部分的晶粒小于50奈米,但是无法鉴定非晶质相的分布情形,是均匀分布的?还是局部集中的?

    从SADP中,确实可以依稀看到在刚沈积的钛酸钡厚膜试片中,有对应非晶质相的扩散绕射环(图4(c)中绿色箭头指处),而在退火处理后的钛酸钡厚膜试片,此扩散绕射环完全消失。选用此扩散绕射环形成图4(b)的中央暗场像,可以看一片雾状区域。综合类似的结果,我们可以推论刚沈积的钛酸钡厚膜中,少量的钛酸钡以非晶质相均匀地分布于晶粒之间,也就是说这些钛酸钡晶界是非晶质相。

    TEM暗场影像 气溶胶沈积法沈积钛酸钡厚膜的TEM明场影像、中央暗场影像,和电子绕射图案与强度分布图

    图4:气溶胶沈积法沈积钛酸钡厚膜的TEM明场影像、中央暗场影像,和电子绕射图案与强度分布图。(a)(b)(c)为刚沉积的钛酸钡厚膜试片;(d)(e)(f) 为退火热处理后的钛酸钡厚膜试片。

  • 案例四:TEM中央暗场影像中的空锥影像,可分析出材料方位结构

    某些材料具有纹理结构(texture structure),例如木材的纹路。具有纹理结构的材料,其机械性质和物理性质皆具有方向性。钢材经过冷轧后,其晶粒会沿着滚压方向拉长延伸,同时某特定{h1 k1 l1}晶面族会平行或接近平行钢材的表面,以降低整个材料系统的能量。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和阗玉的晶粒在奈米尺寸范围,同时也具有纹理结构,如图5(a)TEM明场像所示,其晶粒近似透镜状,长轴约300 ~ 600奈米而短轴约50 ~ 100奈米。这些透镜状晶粒的长轴并非任意方向排列,而是沿在某一范围的方向,如图5(a)的明场影像和SADP图所示。用物镜光圈(图5(a)SADP内的黄色圆圈)选用局部绕射点形成中央暗场像,则贡献至通过物镜的绕射点的晶粒在中央暗场像中以明亮相呈现,如图5(b)所示。如果再用空锥(hollow cone, 简称HC)影像成像法[8, 9],可以一次将所有纹理结构的晶粒同时以明亮相呈现,如图5(c)所示。

    TEM暗场影像 TEM中央暗场影像中的空锥影像,可分析出材料方位结构

    图5: 和阗玉的(a)TEM明场影像,(b)中央暗场影像,(c)空锥暗场影像。

    空锥影像是一种特殊的TEM中央暗场像成像技术,适当地运用空锥影像可以将奈米多晶铜材的{111},{002},{220}等{hi ki li}的晶粒分别成像,分析该铜材是优选方位(preferred orientation)结构,或是等方位(isotropic)结构,这类型的铜材分析在三维集成电路和多层印刷电路板非常重要。目前铜材的晶粒方向分析以电子背向散射绕射技术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简称EBSD) 为主(延伸阅读:想确保半导体先进封装可靠度? 材料晶体结构你掌握到了吗?,当晶粒小于50奈米之后,则使用穿透式菊池绕射(Transmitted Kikuchi Diffraction , 简称TKD)技术分析。预计当晶粒小于20奈米之后,则必须使用HC影像分析。

    材料科学小知识

    {h1 k1 l1}晶面族:
    h k l是用来表示晶体方向与晶面的一种指数,称为米勒指针(Miller index),是晶体学(Crystallography)中用来确定固体中原子或离子排列方式的一种表示法。表示某一晶向,例如: <1 0 0>, <0 1 0>, <0 0 1>等,而[h k l]则表示晶向族,亦即,[1 0 0]代表<1 0 0>, <0 1 0>, <0 0 1>。同理,(h k l)表示某一晶面,{h k l}表示晶面族。

二、去芜存菁,傅立叶过滤HRTEM影像案例分享

除了上述提及的单一以TEM中央暗场影像优化材料分析的四大案例,接下来将分享TEM的组合应用案例-以HRTEM搭配傅立叶过滤的技术,改进影像质量。

半导体组件某些重要结构的关键尺寸只有数奈米到数十奈米大小,例如闸极氧化层,量子阱等等,这些关键特征物都需要用优于0.2奈米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分析。现代化的TEM机台,在经过微细调机之后都能提供此分辨率的影像技术,这类原子级影像解析技术称之为高分辨TEM(HRTEM)技术。

拍摄高质量HRTEM影像的第一要素就是试片要够薄,最好在20 ~ 60 奈米之间。试片厚度愈大,色差现象(chromatic aberration)将导致HRTEM影像愈模糊,原子点和原子点之间亦将存在着愈多高强度的高频噪声,如图6中左图所示。改进此类HRTEM影像质量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使用傅立叶过滤技术。如图6所示,对原始HRTEM影像取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简称FFT)图案后,利用软件内建的矩阵式光罩(mask),滤去 「绕射点」之间的噪声,再做逆傅立叶运算得傅立叶过滤影像(图6右图)。如此操作后,可看出二张HRTEM影像中原子点的清晰度有明显的差别。

TEM暗场影像 傅立叶过滤HRTEM影像案例分享

图6: 典型HRTEM影像傅立叶过滤程序。傅立叶运算HRTEM影像得一组傅立叶变换图案,添加一组矩阵光罩,逆傅立叶运算得傅立叶过滤HRTEM影像。

而正确的光罩设定是傅立叶过滤运算过程中一重要的环节,不正确的光罩设定将会在滤去噪声的同时滤去一些晶体的微细结构,使过滤后的HRTEM影像失真。图7(a)中的HRTEM影像中包含一宽度约 3.3奈米的平面型晶体缺陷(或第二相),此晶体缺陷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共有三个带状区,每一带状区的宽度仅有三层原子(约1.0奈米)。从此HRTEM影像的FFT图案可以清楚看到,除了对应晶格面的绕射点外,还有一些从这些绕射点往特定方向延伸的条纹(streaks)。只用一组矩阵光罩选定所有绕射点(图7(e)),过滤的HRTEM影像将如图7(b)所示。很明显的,在双白箭头标示的位置,平面型晶体缺陷的边界消失不见,三个带状区域只剩下一个。如果在一组矩阵光罩后,再加上二组额外的光罩,如图7(f)中白色和黄色箭头所标示,将条纹包含在内,则过滤的HRTEM影像将如图7(c)所示,保留较多的微细结构。

TEM暗场影像 包含一平面型晶体缺陷的HRTEM影像。原始HRTEM影像(a)与其傅立叶变换(FFT)图案(d);单一组矩阵光罩过滤的HRTEM影像(b)与其傅立叶变换图案与光罩(e) ;复合型光罩过滤的HRTEM影像(c)与其傅立叶变换图案与光罩(f)。

图7: 包含一平面型晶体缺陷的HRTEM影像。原始HRTEM影像(a)与其傅立叶变换(FFT)图案(d);单一组矩阵光罩过滤的HRTEM影像(b)与其傅立叶变换图案与光罩(e) ;复合型光罩过滤的HRTEM影像(c)与其傅立叶变换图案与光罩(f)。

本文讨论四种不同类型的TEM中央暗场影像分析技术,和一种HRTEM影像过滤分析技术,这些分析技术各有其对应要解决的材料问题。宜特科技的TEM材料分析实验室,针对涵盖更广的材料领域,搭配现行常用的TEM/STEM明场影像、STEM暗场影像、高分辨影像(HRTEM),EDS成份分析等(S)TEM分析技术,提供有效的和有效率的TEM材料分析服务。

如同健康检查和医疗一样,囿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和经济问题,一般人不可能随便来个从头到脚,从皮肤表层到内脏的全套检查,主要都是针对身体不适的现象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半导体产业的TEM材料分析项目的选择也是针对工艺改善的需求,才不会因为进行无用的分析,浪费资源而降低效率。

宜特材料分析实验室在半导体工艺、先进封装领域上耕耘已久,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成功案例。本文与长久支持宜特的您分享,若有相关需求,或是对相关知识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欢迎洽询 marketing_tw@istgroup.com

参考文献:

[1] David B. Williams and C. Barry Cart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scopy, part 1, Plenum Press, New York (2007).
[2] J. W. Edington, in Practical Electron Microscopy in Materials Science, published by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New York (1976).
[3] Joseph I. Goldstein, in Practic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dited by Joseph I. Goldstein and Harvey Yakowitz, Plenum Press, New York, 3rd edition (1977).
[4] Gianluigi Botton,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y” in Science of Microscopy, edited by Peter Hawkes and John C. Spence, Chapter 4, 273-405 (2007).
[5] John C. H. Spence, High-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88).
[6] 鲍忠兴,浅谈TEM分析上常见的主要困惑,科仪新知(2022)。
[7] 鲍忠兴和刘思谦,「近代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实务」,第二版,台中,沧海书局(2012)。
[8] J. S. Bow “Analysis of Co-deposited Ti-Hf Thin Film on (0001)6H-SiC by HRTEM, Energy-selected and Hollow Cone Images,” Proc. Micro. Soc. Amer., 978-79 (1994).
[9] Chun-Ying Tsai, Yuan-Chih Chang, Ivan Lobato, Dirk Van Dyck & Fu-Rong Chen, “Hollow Cone Electron Imaging for Single Particle 3D Reconstruction of Proteins,” Scientific Reports, Vol. 6, 27701 (2016).